“墨香共楫红河浪 书韵同乘汉越风”——2025世界读书日·中越文化交流活动在越南河内成功举办


      书香润心田,“阅”享中越情。为积极响应世界读书日“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”的全球倡议,倡导全民阅读风尚,赋能中越两国文化共享、文明互鉴,进一步深化中越人文纽带,赓续传统友谊,4月27日上午,由河内中国文化中心主办、越南河内书街管理委员会协办的“墨香共楫红河浪 书韵同乘汉越风”2025世界读书日·中越文化交流活动在越南河内圆满举行。



      中国驻越南大使夫人孙畅、中国驻越南使馆参赞郑大伟、河内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张德山,越中友协副主席阮荣光、越中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吴彩琼以及越南有关高校中文系师生代表、中越文学爱好者、新闻媒体代表等近200人欢聚一堂,以书为媒,共同开启了一场纸墨星辰相约的中越经典文学作品鉴赏盛宴,沉浸式感受“人间最美四‘阅’天,春风漫卷书香来”中文字与春光共舞、思想与灵魂共鸣的浓郁氛围。


 

       当天上午,朝阳初升,城市渐醒。坐落于繁华闹市中的河内书街如沉睡的诗人,在和煦春阳和徐徐微风中缓慢舒展,与天光云影化作活动现场的天然“幕布”,诗意盎然。踏入现场,蓝白相间的主色调在晨曦中愈显清新高雅,为活动平添了一份宁静与庄重。图书赠送区、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经典人物面塑区、软笔书法区、古诗词展示区等多元文化体验区依次铺陈,四周氤氲的淡淡墨香和书卷香相互映衬,置身其间,如在画中,让人流连忘返。



       中国驻越南使馆参赞郑大伟表示,中越是山水相连、文化相通的友好邻邦,两国同属东方文化圈,千百年来,中越两国人民通过阅读彼此的优秀经典文学作品,以文化认同超越差异,用知识共享凝聚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共识,增进了理解,深化了友谊,共同谱写了中越文明互鉴的动人诗篇。今年恰逢中越两国建交75周年,也是两国元首共同确立的“中越人文交流年”,中国驻越南大使馆将一如既往支持中越两国在文化、教育、学术、出版等领域的深度合作,以扎实行动推动中越文明交流互鉴,让更多朋友感受到两国文化的独特魅力,让中越友谊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。



      越中友协副主席阮荣光表示,越中两国文化一脉相承,源远流长。书籍在两国文化交流中,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。越南人民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(《水浒传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《西游记》、《红楼梦》)都非常熟悉,几乎无人不晓,对唐诗、宋词也了如指掌;而中国人民也通过《金云翘传》了解到了越南大文豪阮攸,可以说,这是互促互进的。今天的活动意义重大,相信通过这项活动,我们会更加重视阅读在生活中的作用,越中两国的文化交流也将会更加紧密,两国人民的心将会更近,情将会更深。



       开卷见青山,字中有星河。在中越经典文学作品朗读与分享环节,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杨文旺、河内第二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黎辉煌、2021年“中国文化小大使”阮祥英等3位分享者共同登台,结合自身经历,分别围绕《三国演义》、《金云翘传》、《中国古诗》等几大内容,以全新视角重构了阅读在当下的公共表达方式,从故事讲述到用心诠释,让书籍真正“飞”入人心,也让现场观众充分感受到阅读超越个体体验,成为跨越国界、职业、年龄与时代的精神连接。舞台上,3位分享者围坐桌前,在主持人的引导下,用专业、文学、艺术、情感和知识相互激荡,将“阅读”重新“种”入人心,唤起了大众对“精神耕耘”的认同感和参与感,台下观众时而凝神倾听、时而被精彩之处触动,堪称一场全民可见、可感、可参与的文化盛宴。


 


      访谈结束后,现场还别具匠心地设置了《中国古诗选编(中越文版)》推介及赠书仪式,让古老的东方文明在现代以别样的方式得到了延续和传承。活动期间,文艺表演轮番登场,好戏“连”欢,精彩无限;全场观众热情高涨,掌声不断,高潮迭起。由越南河内第二师范大学带来的开场舞《春三月》以其柔美的旋律和婀娜的舞步,让人如沐春风;舞者现场绘作的“兰花图”更是让人眼前一亮,与整个节目配合默契、相得益彰。《白马舞》则以动感活泼的节奏震撼登场,在律动中,大草原的豪放不羁被演绎得入木三分、惟妙惟肖。由获评2021年宋庆龄基金会“中国文化小大使”的阮祥英带来的剑舞《花木兰》让人耳目一新,既“圈粉”又“吸睛”。她身着红衣,手握宝剑,英姿飒爽。当音乐节奏从柔转刚时,她又恰如其分地完成转变,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传奇历程被呈现得活灵活现。由越南河内工业大学带来的琵琶弹奏与舞蹈《霍元甲与象王行》则将古风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。悠扬的琵琶琴声与力量感满满的舞蹈仿佛融汇古今,动静结合尽显东方韵味。由越中友协副主席阮荣光带来的笛子独奏《天路》则令全场惊喜不已。清脆悠扬的笛声时而高亢激昂,时而低沉矜敛,余音袅袅、沁人心脾。


 


    “太有意思了”、“看不够,真的看不够”、“这是我参加过的最有意义的活动,祝越中友谊万古长青”......活动当天,越南各高校学子、中越文学爱好者兴致勃勃地穿梭于各文化体验区进行打卡,用镜头定格美好,每个人都笑意盈盈、乐在其中。现场人潮涌动,赞叹声此起彼伏,欢乐气氛持续攀升,尤为火爆。“你们都是中文系的学生吗?学习中文多久啦?觉得中文难吗?”中国驻越南大使夫人孙畅与学生们亲切交流,“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,中国的古诗词更是极具美感,诗中有画、画中有诗,还有抑扬顿挫的音韵,读来朗朗上口、节奏鲜明,很有味道。希望大家能在中国的古诗词中感受中国之美,了解并爱上中国,以热爱浇灌梦想,努力成为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。”


 

       河内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张德山表示,“世界读书日”的意义在于让每一个人热爱阅读,乐享阅读,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。这次活动以中越经典文学为纽带,将中越文化和现场互动深度融合,为的就是让“阅读”更有温度,让心灵有处可栖,让智慧有源可溯,让生活有诗可吟,每个细节都体现我们的用心,达到了预期效果。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紧扣“中越人文交流年”等重要历史契机,继续谋划推出更有特色、有内涵、有品位、有温度的文化活动,为推动中国文化“活”起来、“潮”起来、“火”起来贡献文化中心力量。


 

以下为访谈现场摘录:

 


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杨文旺:在越南,可以说《三国演义》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最受欢迎、影响力最大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,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,最早传入越南。从语言方面来看,越南人常用的表达如“被曹操追”或“孟获鸡”,均受到了《三国演义》的影响。在文学层面上,在《三国演义》的影响下,越南的“吴家文派”创作出了文学巨作《皇黎一统志》。这部作品也是一部章回体的历史演义小说,塑造了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。作品的思想同样来源于民众,即崇敬那些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英雄。《三国演义》融合了大量民间思想与艺术特色,从而形成了一部“七实三虚”的精彩传奇故事,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中越两国人民思想上的高度相通之处。



       河内第二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黎辉煌:《金云翘传》是越南著名的国民文学长篇叙事诗,原为中国章回小说,又名《双奇梦》。署名青心才人编次,成书于顺治、康熙年间。18世纪到19世纪间,越南阮朝诗人阮攸根据中国明末清初青心才人原著小说《金云翘》改编,主要用越南本民族文字喃字写成的3254行的叙事诗,在越南通常称为《翘传》,体现了人物的情感起伏变化。对比《金云翘传》和《翘传》,二者之间仍存在细微之处的差异。譬如,原著中,翠翘作了一首“十不谐”诗,抒发对金重的相思之情,随后因触景生情,作第二首诗以表达孤寂;在阮攸的诗作中,淡化了对金重的思念,而是更加侧重于描写对父母、故乡的思念之情(如“山莱几度风霜,至今梧桐已成怀抱”)。又如,原著中“新水渗溪,附草达蓝,潮声虚座,帆影拂栏”(意为溪水初流,山草连天,潮声回荡,帆影摇曳)仅为引出翠翘的一首七言律诗,而阮攸在诗中只淡淡写道“周遭山水之中,漂泊感伤成数句”......可以说,无论是阮攸的《翘传》还是青心才人的《金云翘传》,都生动展现了对真理的追求、对美好的向往,反映了越中两国文化互通互鉴的特点。

2021年中国文化小大使阮祥英:我的妈妈是一名中文老师,所以我从小就学习中文,非常热爱中国的文化,尤其是中国的古诗词。中文,能让我在字里行间体会到诗意的流动,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,也提升了我对中国文化的整体理解。我经常参加各类汉语演讲比赛和写作竞赛,在这个过程中,我发现中国古诗也可以作为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有力工具。比如,谈到“节俭”,我便想到《悯农》中的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;谈到“坚持”,我便想到李白的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;谈到“朋友”,我便想到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.....《游子吟》中“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”让我更加了解亲情的深厚;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”则教会我要珍惜时间努力向上。中国古诗中的哲理性语言,使我在学习汉语的同时,也学会了如何更深刻地思考生活。